如何驾驭三种表演形式

大部份魔术师在创作魔术的时候, 最初都是在得到一个灵感, 又或者是在把弄一个意念或者是一个技巧, 先看能做到些什么, 得出基本原型后再考虑如何把套路完整化。不过, 因为思路的习惯取向和对于魔术的钻研方向方向不一, 最后就会把作品修改成某种类型的魔术。

在正;踏入主题之前, 希望大家要注意一点:

没有所谓 “最好的方法” 来达成魔术, 只有 “最适合自己和最适合表演环境” 的方法来达成魔术。

理论上, 创作者一般都不会绝对的特别排斥某种处理方法,, 但一个魔术效果往往有无数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达成, 然而, 技巧和方法上的选择则是一个相当主观性的问题。

每个魔术师的自身情况不一样, 因此就会自然而然的作出不同的抉择, 那么﹐其中最明显的限制就体现在不同魔术师的手法造诣上。

假设我要做一个表演, 流程的一部份要把牌迭分成红黑两色, 现在考虑一下几种方案的优劣:

A 方案是使用梯形牌。

B 方案是让观众首先把牌迭自行分成红黑两色, 然后自己拿回牌迭后, 执行几个假洗牌和假切牌, 保持牌迭次序不乱。

C 方案是做 Lennart Green 的 Angle Seperation。

在一般的情况下:

A 方案的优点是效果最干净, 做法也最容易; 缺点是一定要用道具牌

B 方案的优点是虽然所需技巧略多过 A方案, 但是用一副普通牌就可以了;
缺点是这种方式对于观众而言的可信度比较低, 因为我拿回牌迭后, 在展示红黑两色分开前, 我无法再展示红黑两色混合的状态, 也就是说, 我要牺牲整个效果的可信度, 除此之外, 我还需要有一个恰当的演绎方式把过程合理化。

C 方案的优点是可以用普通的扑克牌, 而且红黑两色分开前也可以确实的展示红黑两色混合的情况; 缺点是在能够有效的使用这个技巧前, 我要花上好一段时间练习。

现在考虑以下几种因素和表演场合:

1) 假设我参与一个电视节目的排摄, 而我只需要表演一个魔术。

2) 假设我的手法一般, 在一个社交场合中朋友们突然递了一副普通纸牌给我, 要求我表演几个魔术给大家看。

3) 假设我的手法非常高超, 在一个社交场合中朋友们突然递了一副普通纸牌给我,要求我表演几个魔术给大家看。

答案是非常明显的, 因为表演者自身以及表演环境的变化, 因此相应方法的优劣也会有所分别。

在第一种表演环境当中, 无论我手法高低也好, 我都应该使用道具牌, 因为效果就是唯一的考虑。

第二和第三的表演环境相同, 但表演者本身的限制则造就了不同的取向。

再举一个对于魔术的做法选择落差非常明显的例子: 已经过身的 Tommy Wonder
和以手技闻名的 Shoot Ogawa。

Tommy Wonder 坚持一个信念与哲学: 那些看起来没做过什么的而效果自然发生的魔术就是他要表演的魔术。

他不要让观众感觉到他似乎在做, 或者是做过什么事情。就算是观众感觉到, 但实际上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也还是不行。因为他的这种坚持, 所以他选择了使用比较多的道具来替代手法。

这算是完美吗? 有些人会说是, 有些人会说不是。 原因呢? 考虑到道具管理这一项的话, 那么有些人就可能会觉得, 如果每表演一个魔术套路就要用一个不同的道具的话, 那还不如不做。

Shoot Ogawa 与 Tommy Wonder 的想法几乎就快要背道而驰, 他追求的是技巧上的卓越, 不是说他不考虑效果, 而是说他会更为着重到底一个效果是不是能用纯粹的技巧和手法来完成。魔术师们欣赏 Shoot Ogawa 的地方也是他有如杂技般的高难度技巧。这种环境更进一步地鼓励了他追求技巧, 为魔术师们表演魔术。

客观去看的话, 那么就不能说这两种思考方式或者是取向的其中一种是比较好的,毕竟每个人的位置不一样, 而魔术的发展是需要各种不同的思考方式来开拓不同的可能性。


明白到这一点之后, 现在我们就可以看看各式各样的创作考虑, 那么首先就以不同的手法技巧难度开始:

许多创作者在一开始创作的时候就会抱有不一样的取向和条件, 例如说我的师傅 Peter Duffie 就同时是半自动化魔术 (Semi-Automatic)和高难度手技主导 (Sleight of Hand Driven) 两个极端的代表性人物。

第一种: Self working Magic [Semi-Automatic] [半] 自动化魔术

代表性套路: Paul Curry 原装版本的 Out of This World

代表性人物: Karl Fulves, Steve Beam, Nick Trost, Peter Duffie

世界上当然没有真正的自动化魔术, 就算是再简单的魔术, 你还是需要去做一些最基本的操作, 只不过相比其它魔术套路而言, 这类魔术的技巧难度相当低, 那么主要依赖的可能就是一些事前的准备和某些数学原则等等, 所以﹐比较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半自动魔术。

其实, 在实际表演当中, 这类型的魔术很难拿捏好分寸, 原因就在于在相当大部份的情况当中, 魔术师都只是一个负责颁布指令的角色, 整个过程需要观众的高度配合。

派多少张牌﹐移动多少次硬币, 要记着些什么...这些规则和顺序必须在表演前便解释的清楚, 然后便要由观众自己来执行。

那么由于魔术师真的没怎么参与道具的处理过程﹐观众的反应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

1) 觉得魔术非常神奇, 原因就在于看起来魔术师并没做过些什么

或者

2) 觉得这不是魔术, 而是什么迷题, 又或者是利用了什么数学原则等等之类的东西

第二种: Intermeidate 中级难度

代表性人物: John Bannon, Richard Vollmer 和 Aldo Colombini

这一类的创作者会尽量减少复杂的技巧, 以一些比较普遍的技巧来作出不同的组合, 尽量避免使用难以掌握角度, 或者技巧难度过高的手法。

从现实情况来考虑的话, 这个类别的魔术创作通常是最受欢迎的。

一般的魔术爱好者会在什么情况下表演魔术呢? 他们表演的对象又是谁呢?
他们会表演给朋友, 同事或者是其它魔术爱好者。而在大部份的表演场合内, 他们都不会像专业魔术师般随身携带道具, 最多也就是一副牌, 几个硬币, 还有一两件小道具就是了。

而且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 一旦开始正式工作之后,能够花在练习魔术上的时间的确会比较少。

笔者今年在英国做巡回讲座的时候就吸取了这样的一个教训, 第一场讲座急于展示自己的技巧和造诣, 因此全部都表演那些难度非常高的魔术, 而且出席讲座的观众全部都很喜欢看。但到了解说部份, 特别是讲解技巧细节的时候, 大部份的观众就开始失去兴趣了。

也就是说, 现实是绝大部份的魔术爱好者真正会学的是那些做法比较简单, 不需要太多道具的套路。

大家都会赞叹技巧高超的魔术师, 也会有兴趣知道到底某个魔术的方法, 不过, 到底他们会不会学习并尝试自己表演, 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然而, 如果你的作品所使用的是那些他们已经懂得的基本技巧, 但是经过编排后却出现了一个新的效果的话, 则普通爱好者的学习意欲会大大地增加。

记得在澳大利亚做巡回讲座的时候, 在墨尔本站遇到了一位相当聪明的心灵魔术师 Charles Gauci, 他跟我说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创作原则(其实主要谈的是魔术道具的创作原则), 简称为 3S 原则:

Simple -  简单, 容易做, 最好就是几分钟内就能学会 
Strong -  效果一定要神奇, 强烈
Packs Small, Plays Big - 所需的道具要小, 然而效果的可见度, 扩散度要高

他跟我说了之后, 我想了很久, 也尝试了很久, 但容易做, 效果又强的魔术其实是最难创作的。


第三种: Advance 高难度手技主导

代表性人物: Larry Jennings, Derek Dingle, Ernest Earick, Guy Hollingworth, Shoot Ogawa

很多被认为是高难度的技巧都有着相同的好处:

1) 动作的经济化, 也就是说能够减少多余的动作

2) 增强效果/幻像的可信程度

3) 增加效果本身的强度

有不少魔术爱好者都认为笔者特别喜欢难度比较高的技巧, 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这算是一种误解。对于那些难以执行的技巧, 我并没有特别的情意结﹐除非当我看见某个套路的效果非常好﹐然而表演它需要精通某几个高难度的手法的时候﹐我才会特别地花时间去练习。脱离套路的话﹐高难度技巧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

虽说是老生常谈﹐但魔术是一种要隐藏技巧的表演艺术。 Dai Vernon 最为魔术师们所知的那句话-- Be Natural (追求自然), 可以算的上是说明了表演过程当中所追求的目的。为了使动作显得更自然﹐因此魔术师们不停地为各项基本技巧构思出种种细节: 发展出不一样的掩盖方式, 钻研出不一样的执行时机。

所以才有一种说法, 近代所发展出的技巧要优越于一个世纪前所发明的技巧, 很多古老的魔术书内所提及的技巧到了今天, 从纯粹的方法上的角度而言, 都并非最好的选择。

然而, 这些被加上了各种掩盖方式以及被规定了执行时机的技巧, 大多都需要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才能全面的掌握甚至是运用的娴熟。

举个例子, 以双手从牌迭底部偷一张牌要比起只用单手做相同的动作容易的多,两者相比之下, 我们会说, 左手藏底牌法是个高难度的技巧。但是, 由于整个动作是单手便能完成, 这也给予了右手一些方便, 例如是右手便可腾出来从口袋里取一枝笔什么的, 而右手的大动作便能够吸引观众的视线又或者是掩盖好左手的小动作。整个动作要比双手藏底牌的基本掩盖方式:  整理牌迭 (而且通常都是已经非常整齐的牌迭) 要好的多。

但是, 以单手去藏底牌的这个技巧并不容易, 练习起来要花上些时间, 值得吗? 说到底, 还是要看是否有套路配合。否则, 练出来但是不用的话, 那还不如不练。

以上谈的只是一个技巧, 那么, 想象一下, 一个比较长的套路可能涉及到十几个技巧。那么, 如果这十几个技巧都加入了不同的掩盖方式, 需要练习的时间自然要长的多, 而且想保持套路的流畅性也会是非常困难。不过, 重点是, 一旦精通了这些高难度的技巧后, 我们也距离那个最终极的目标--自然, 更进了一步。


第四种: 个人独创技巧

代表性人物: Lennart Green, Armando Lucero, Jerry Andrus

世界之大, 无奇不有, 信不信由你, 但是有几位魔术师真的几乎都只表演自己创作的魔术。 这几位魔术师认为他们自己创作, 或者经过他们改编过后的魔术是最适合他们个人表演的。他们会钻研出一系列自己独特的技巧, 然后在这些技巧的基础上发展, 看看到底能拿这些技巧创作出什么魔术。

如果你有留意的话, 你会发现 Lennart Green 从来都不做最基本的双翻 [Double Turnover], 当然, 他也构思出一些技巧用以代替这个手法, 可是他就是坚持不做最常见的那种双翻。
有钱币魔术之王之称的  Armando Lucero 也不表演其它魔术师所构思的魔术, 就算在效果上有重复, 他一定会使用他独创的技巧来修改魔术的技术结构, 然后才纳为己用。

紧记一点, 在研究魔术作品的时候, 不要对魔术创作者的个人艺术创作倾向作出特殊的批判, 也不要有一种念头说为什么这些魔术师要选择这么特殊, 甚至是有点舍易取难的方式来表演魔术。魔术师们在作品当中贯彻了风格回异的创作哲学和创作技巧, 这才是我们要研究和分析的地方。

除了能够以魔术的技巧难度来区分之外, 创作方向还可以根据魔术师自己的偏
好属性有所改变。这里再提醒大家一次, 创作者的创作方向一般是比较多元化的,所以, 就算某位魔术师是某种类型魔术的代表人物,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只创作该类型魔术。

学者/哲学家 [Academics/Philosopher]

代表性人物:  Juan Tamariz, Alex Elmsley, Tommy Wonder, Peter Duffie, Max Maven

学者或哲学家创作者的创作目的在于:

用具体的魔术套路来展现某种魔术哲学, 或者是, 刻意为某种魔术原则,心理策略或技巧构思出应用的套路。

拿纸牌魔术中的易位效果 [Transposition]为例子, 最简单的纸牌魔术易位效果就是 A 牌跟 B 牌交换了位置。

出现这个基本效果后, 另一位魔术师觉得说, 既然 A 牌跟 B 牌可以交换位置, 那么, 如果我增加牌的数量的话, 那么可能就变成了 A 牌迭和 B 牌迭的位置交换。

然后第三位魔术师又继续为这个情节加入新的条件和元素: A 牌迭和 B 牌迭易位后, 是否能够再次突然易位, 也就是两次易位 (Double Transposition)?

第四位魔术师则可能会想, 在 A 牌迭和 B 牌迭易位的过程中, 我是否能够让两边的牌逐次易位 (One at a Time Transposition) 呢?

第五个魔术师则认为这些易位的效果都有限制: 两边牌的数量必须相等。因此,他就构思出 A牌 跟 B 牌迭易位的效果, 也就是所谓的不平衡易位 (Off Balance Transposition)。

现在, 笔者再用自己的一个创作继续讨论一下:

笔者有一个名为 FSO Transpo 的套路, FSO 是 Face Up (牌面向上), Simultaneous (同时), Off Balance [不平衡]的简称。

在过往的纸牌易位效果当中, 大部份都是要保持牌面向下, 而且首先要先展示一边, 然后才展示另外一边。那么, 笔者就想创作出一个套路能够体现出以下两个概念:

A 和 B 在易位的过程中, 能够保持牌面向上, 而且是能够同时展示出易位时的效果。

现在, 大家在观察了这一系列的例子之后, 应该可以综合出纯粹在效果上的一系列变化和发展。而每次出现新的变化, 都是因为创作者在基础的效果上加入了新的元素。也就是说, 他们要做的是创作出一个套路用以表达这种新的概念, 但这个套路的:

1) 可行性;
2) 娱乐性;
3) 或者说到底加入了新元素的套路, 会不会就比加入该元素前的版本的效果为好;
4) 又或者应用了该理论, 原则而产生的套路的效果, 是否就是该类型效果的其中一个比较好做法

就已经不是学者型的魔术创作者会主要考虑的问题了。

笔者自己就认为 FSO Tranpos 就是一个在理论和概念上有突破, 然而实际表演中几乎就不会考虑的套路。

撰稿之时, 正是英文版的魔术理论巨著 -- Five Points in Magic 新版上市的时候, 这本书的作者是西班牙魔术大师 Juan Tamariz。他在这本书中解释了一个名为 Double Cross the Gaze Switch (双重转换视线换物法), 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换物法, 几乎适用于所有小对象的转换。他在书中举了一些应用这个换物法的例子,这些套路的效果算不上是非常神奇, 但是这些例子足以说明这个换物法在应用上的可能性以及执行的时机。 对 Juan Tamariz 来说, 这几个例子的重要性也并不在于它们的效果, 而是用以说明换物法的这个目的。

当然, 这也并不绝对性的代表学者/哲学家型的创作者就完全不创作比较合适在现实中表演的套路, 但他们的主要侧重面不在于魔术套路是否合适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表演需要, 而是在于提供创作思考的新方向,以及探索魔术原则的可能性。

 

商业魔术表演者 (Worker)

代表性人物: Bill Malone, Michael Close, David Stone

商业魔术表演者的创作取向几乎就跟学者/哲学家类型完全相反, 在近景魔术的范畴当中, 商业表演的形式主要为餐厅魔术和私人宴会等等...

对于商业魔术表演者而言, 他们最重要的考虑就是在于是否能够为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及增加自己被再次聘请表演的可能性。考虑到这一点之后, 我们就不难理解商业魔术表演者的创作重点在于演绎, 与观众的互动和所谓的商业性, 例如是表演后有没有什么纪念品送给观众, 有没有什么对象来顺便宣传一下自己,等等。

在近景魔术的商业表演当中, 娱乐性与观众的互动性是特别被强调的重点。不是说其它的魔术表演就并不着重互动性, 不过在近景魔术的商业表演大多数都是走动式(Walk Around), 小组式的表演, 也就是说观众人数主要都在十个人之内, 但这跟剧场式(也就是魔术比赛当中所常见的那种) 的近景魔术就很不一样了。

在表演方面, 商业魔术要顾及:

1) 表演空间:

首先从表演环境方面考虑﹐商业性的近景魔术表演几乎就不可能给表演者坐下的机会, 表演者大多要站立或走动。

如果是在餐厅表演魔术的话, 餐桌可以提供一点表演平台, 但是这个平台的面积不会太大, 要以尽量不需要移动观众的餐具和水杯等等为宜。

如果是要站立的话, 那就意味着完全没有地方可以把放置体积比较大的道具, 表演者自己的手, 口袋还有观众的手就几乎是所有可用的表演空间。

因此, 能在手上完成的 (In the Hand) 魔术套路会是大部份商业魔术表演者构思的起点。

2) 表演角度:

表演者经常要在背包围的情况下表演, 很可能身后都站着正在看表演的观众, 那么这就排斥了很多要迁就表演角度的技巧或套路。

3) 道具管理:

道具的整理必须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 如果一个魔术很精彩, 可是去下一桌表演前要花五分钟才能把道具整理好的话, 商业魔术表演者就会宁愿不表演这个套路了。

有关近景魔术的商业表演, 我极力推荐 David Stone 所推出的两盘教学碟 The Real Secret of Magic Vol.1 &2,  内容非常好﹐也说明了各项商业表演中要留意的细节, 真的不容错过。


简约主义者 [Minimalist]

代表性人物: Alex Elmsley, Max Maven, Paul Hallas

这个名词主要是在一九六零年代后开始兴起, 当时Alex Elmsley 构思的数牌法 - Ghost Count, 也就是现在的 Elmsley Count (岩士利数牌法)传到了美国。他用这个数牌法所创作的几个牌组式魔术 (Packet Trick), 特别是 Four Card Trick, 以及 Dai Vernon 用这个数牌法所创作的 Twisting the Aces, 马上在魔术师之间造成了极大的冲击。魔术师们马上开始研究, 看看究竟用这个数牌法能够创作些怎样的套路, 许多经典的牌组式纸牌魔术就在这个时候诞生。

那么这又跟简约主义者有怎样的关系呢?

简约在这里代表的是利用比较少的纸牌来表达复杂的概念或体现魔术的效果。

Max Maven 是当中的佼佼者, 对于牌组式魔术有兴趣的朋友一定要看看他的著作 <>, 这个书名也反映了牌组式魔术的另一个特色: 把观众注意力的焦点聚集在几张牌之上。

 

纯粹主义者 [Purist]

代表性人物: Roy Walton, Allan Ackerman

纯粹主义者是指那些坚持使用普通器具, 而且几乎不使用其它辅助性道具的魔术师们。

这种创作取向并不奇怪,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 这样的魔术创作才是一般爱好者会真正学习和使用的材料。因为大部份的魔术爱好者都不会随身携带太多道具, 相较之下, 大家还是会倾向于用这些道具来表演不同的套路, 而多过说特意的带某件道具来表演某个魔术。

在这个类别内的某些魔术师也会有很极端的想法, 比如说如果能用普通牌, 普通硬币就能做到的效果, 当然就用不着道具的辅助, 甚至还有说要用到道具的魔术就不是好魔术。

编者认为这种想法有点儿钻牛角尖﹐方法并不是魔术师最大的考虑﹐效果以及观众的经验才是。

不过, 编者自己就很讨厌事前准备比较多的魔术套路, 又或者是在表演前就要把牌迭中的某几张牌翻成牌面向上的套路。这也可能跟编者自己在商业表演中(近景互动) 比较多做纸牌魔术套路的这种情况有关, 因为实际的表演中你并没有多少机会说先把个别几张牌翻成牌面向上后才开始。尤其是在大部份的情况下, 我都会先把牌迭交给观众检查后, 才开始正式的表演。那么, 这就不得不提:

FASDIU

这其实是一本书的书名简称, 作者是美国酒保魔术师 Paul Cummins, 本书的全名为:

“From a Shuffled Deck In Use...” 大约的意思就是: 用一副洗过的牌迭

这本书的内容其实也有纸牌之外的魔术, 例如是硬币魔术和一个道具牌的套路,
但重点到不是在于书的内容, 而是这个书名所提倡的那种魔术类型。一副洗过的牌迭代表了什么呢? 这代表了:

1) 没有机会作事前的准备
2) 牌迭是普通牌
3) 观众洗完牌, 然后把牌迭交给魔术师的那一刻, 魔术表演就马上开始。

以上几点非常值得大家留意。

 

魔术师的魔术 (Magician's Magic)

代表性人物: John Ramsay, Slydini, Juan Tamariz

有人说, 魔术是表演给普通观众看的, 因此用不着理会其它魔术师怎么想。这句话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物以类聚, 人以群居, 心中的不少想法还是要跟别人分享才行。当魔术爱好者的数目一直在不断地增加的情况下, 完全不跟别的魔术师交流, 那么, 一旦谈起魔术的话, 则很难不“讲手”, 而一旦讲手, 大家少不免还是会想骗倒自己的同好。

西班牙的魔术师在这方面是相当出名的, 为了骗倒魔术同行而无所不用其极。 Juan Tamariz 有两盘教学碟, 是他在英国的魔术大会上所做的讲座的录像。我第一次看的时候, 没能够看穿任何一个魔术。[不是说我一开始就以看穿魔术的方法为欣赏前提, 而是当你的魔术造诣到了一定程度后, 在下意识之间就会边看边思考魔术的做法了。

Juan Tamariz 表演的魔术的效果非常神奇, 但是当他解说这些魔术的做法的时候,我觉得更神奇, 是因为完全没想到他为了达成这些魔术效果竟然做了这么多的工作, 以及说竟然想到要用这种方法来达成这个效果。

为了骗到魔术师同行而这么大费周章值得吗? 那就要看你怎么想, 如果阁下有兴趣参加魔术比赛, 又或者你的表演对象是魔术师的话, 那就是非常值得了。

 

为您推荐

相关评论

返回顶部